EN
首页|智库| 成果

成果

《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19)》简介

时间:2020-10-19 来源:生态文明研究所

2018年全球平均温度较工业化前水平高出约1.0℃,位于现代观测记录以来第四位。在此背景下,全球气候变化对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的影响正在加速,全球气候风险持续上升,并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发生,对全球社会经济发展造成深远影响。随着气候风险的不断凸显,认识和理解气候变化造成的影响,加强防范和应对显得日益重要。这不仅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应有之义,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19:防范气候风险》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经济学模拟联合实验室组织编写的第11部气候变化绿皮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中国气象局的专家联手国内气候变化研究领域一线学者共同编撰,聚焦气候变化风险,包括主报告,专题评价篇、国际篇、国内篇以及专论篇,就全球气候风险及防范策略、中国城市绿色低碳发展成效、国际应对气候变化进程、国内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气候变化专题研究等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并收录2018年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能源和碳排放数据,以及全球、“一带一路”区域和中国气候灾害的相关统计数据供读者参考。

绿皮书指出,气候变化对敏感部门和区域的影响具有两面性,从中国的角度看,总体上弊大于利,主要表现为:粮食生产方面,气候变暖使热量增加有利于种植制度的调整,但不利影响更为显著,中国粮食生产面临挑战。水资源供给方面,在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共同影响下,中国主要江河的实测径流量近年来呈逐渐减少态势。极端气候事件上,气候变化导致大范围干旱、强风暴潮、暴雨等极端气候事件发生的频次和强度增加,中国洪涝灾害增强。生态环境上,生态系统总体受益于气候变化,但也存在诸多不利影响,如海平面上升,加剧了海岸带灾害以及环境与生态问题;冰川萎缩、径流增加,冰湖溃决突发洪水风险加大,多年冻土面积萎缩,融区范围不断扩大等。城市发展方面,城市内涝给基础设施、交通和居民生活等带来巨大影响和危害。此外,气候变化对青藏铁路、三峡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和三北防护林工程等重大工程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基于全球和中国气候的监测结果,绿皮书认为,加强气候风险管理势在必行。随着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气候变化对中国粮食生产安全、水资源、生态、能源、经济发展等均构成严峻挑战。中国约有70%以上的大城市,45%的人口和53%的国内生产总值集中在东部及沿海地区,这些地区恰恰是容易遭受台风、洪涝等气象灾害袭击的地区。气候变化可能导致的自然灾害已严重威胁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减少灾害和降低气候变化风险已被明确列入《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有关的目标中。可持续发展模式是人类面临来自各方面的环境压力与灾害危险而提出的一种旨在协调发展与环境安全的发展模式。绿皮书把全球变化科学与灾害科学相联系,把可持续发展科学与风险科学相联系,进而形成了对地球系统发展规律的新认识。总体而言,气候变化、影响、适应、经济社会过程等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单向线性关系,需要在一个复合统一的系统框架下予以认识和理解。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潘家华对绿皮书发布会上充分肯定其选题的前瞻性。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和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都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今后一个时期,可能是我国发展面临的各方面风险不断积累甚至集中显露的时期。积极做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既要有防范风险的先手,也要有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的高招。在国际层面,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为落实《巴黎协定》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在国内层面,积极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尽早制定零碳导向的气候变化长期发展战略,助推中国零碳产业技术的提升和零碳产业链主导全球市场。

LINK

相关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13869号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王府井大街27号

邮编:100710

  •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