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
《气候变化经济学》第十讲:贸易与气候变化经济学
时间:2021-12-15 来源:生态文明研究所
2021年12月3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生态文明研究系《气候变化经济学》第十讲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良乡校区顺利开讲。
主讲人简介:
王苒,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全球价值链研究院副教授、博导。主要研究方向为绿色全球价值链、全球价值链与产业升级。2010-2011年在英国利兹大学跟随知名国际商务大师、长江学者Peter Buckley教授从事企业国际化发展战略研究;2013-2015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跟随潘家华教授从事气候变化经济学的博士后研究。2017年12月加入联合国环境署(UNEP)绿色价值链项目团队,是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咨询专家、中德能源合作项目专家组成员。主持了多项国际课题,累计课题经费超过150万元;主要参与了10余项国家自然科学重大课题、应急智库项目、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社科基金专项项目、美国比尔盖茨基金会非洲项目等。在能源环境经济学知名期刊Nature Climate Change、Applied Energy、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国际贸易学知名期刊Land Economics、China Economic Review上发表十余篇研究论文。在人民日报(理论版)、人民日报民生周刊、中国能源报、中国电力报等发表多篇署名文章或专题采访。
本次课程主要围绕绿色全球价值链和可持续发展展开。
在课程第一部分,王苒老师以苹果为例介绍了全球价值链和绿色全球价值链的定义。将全球价值链这个词语拆分来看,全球即是指这个行为发生在全球的范围内,而不单单只是在一两个国家之间;价值是指将可视化的分工和不可视化的分工都包括在内,将每一个环节背后的价值增值和价值分配包含进来;链则是指将每一个参与国家链接在一起。绿色全球价值链则是将价值链每个环节背后的污染和碳排放也考虑进来。王苒老师通过对于国际组织相关研究报告的介绍引入了资源诅咒理论(resource curse)和锁定效应(lock-in effect),指出处于价值链高端的国家,已经过了他们碳排放的高峰期,对于气候变化有着更强的适应能力,而处于价值链低端的国家,仍处于高碳排放时期,对于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较弱。
课程的第二部分介绍了全球价值链和绿色全球价值链相关的理论和研究方法。王苒老师首先介绍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曲线),就是指当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时候,环境污染的程度较轻,但是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环境污染由低趋高,环境恶化程度随经济的增长而加剧;当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后,也就是说,到达某个临界点或称“拐点”以后,随着人均收入的进一步增加,环境污染又由高趋低,其环境污染的程度逐渐减缓,环境质量逐渐得到改善。从2010年到2018年,大部分发达国家都实现了GDP增长和碳排放的脱钩,但发展中国家则呈现出了GDP与碳排放强挂钩的情况。近年来,很多国家过渡到了全球价值链的上游,实现了GDP不断增长的同时,也实现了碳排放的下降。而污染产业的转移在全球价值链中,变得更为隐蔽。接着,王苒老师介绍了污染天堂假说(PHP),即污染密集产业的企业倾向于建立在环境标准相对较低的国家或地区。王苒老师通过多篇论文和苹果手机的生产说明了已经不能单凭谁是生产者和谁是消费者来划定污染责任,而是应该以谁得到了中间产品的价值增值来决定为污染和碳排放负责的主体。
课程的第三部分主要围绕纺织业这一具体的案例展开。纺织业作为典型的全球价值链产业,产业环节容易被拆分,同时,它既能拉动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发展也能拉动发达国家的产业发展,是非常好的研究对象。王苒老师通过联合国环境署的研究报告和多篇学术论文介绍了纺织业全球价值链的迁移情况和价值链各个环节的污染风险程度,并介绍了纺织业各利益相关方为了实现绿色纺织业而采取的一些措施。
课程的第四部分介绍了全球价值链和绿色全球价值链相关研究的政策意义, 指出了通过经济升级、环境优化和社会提升最终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并介绍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中的隧道效应。
授课结束后,王苒老师、郑艳老师和同学们围绕绿色全球价值链的不同定义和前沿研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