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
《气候变化经济学》第五讲: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政治经济分析
时间:2021-12-15 来源:生态文明研究所
2021年10月29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生态文明研究系开设的《气候变化经济学》课程在良乡高教园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教学楼108教室正式开讲。第五讲《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政治经济分析》,由生态文明研究系陈迎教授讲授。生态文明研究系在读博士生和硕士生现场参加了本次授课。
主讲人简介:
陈迎,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全球环境治理、可持续发展经济学、低碳发展和气候政策。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五次和第六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第三工作组主要作者。第四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第三卷(减缓)首席作者,第三次气候变化科学评估报告《中国气候和生态环境演变2021》第三卷(减缓)联合主编。中国社科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创新工程项目“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中国绿色低碳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首席研究员。未来地球计划中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气象学会气候变化与低碳发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环境学会环境经济分会副主任委员。
《气候变化经济学》第五讲授课内容主要包括气候变化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复杂性、国际政治经济分析的不同视角、治理的概念和内涵、全球气候治理的焦点问题四部分。
陈迎老师首先解释了气候变化与应对气候变化的特点和复杂性,除了基于其自然属性带来的影响因素,还涉及到全球众多主体参与,各主体利益难以协调,以及对公平含义的不同理解等。因此,气候变化领域引入国际政治经济分析视角是非常必要的。
在第三部分中,陈老师就治理的定义、治理产生的背景和原因以及治理的要素等详细阐释了全球治理的基础理论,并按照国际气候谈判进程的时间线重新梳理了全球气候治理体系的发展。国际气候治理的基本格局可概括为:两大阵营、三股力量、多个主体、多层博弈和内外互动。而近年来,随着全球政治、经济、能源和排放格局的变化,国际气候治理格局也面临一系列新形势和新挑战。
陈迎老师还结合即将举办的气候公约第26次缔约方会议(COP26)的主要任务和重点议题(煤炭、资金、汽车、树木),分析了目前全球气候治理的焦点问题和各方博弈,解读了党中央、国务院最新发布的几份重要文件,如《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2030年前达峰行动方案》。她强调,中国是全球气候治理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碳达峰、碳中和是中国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即使遇到暂时的困难,也要坚定对双碳目标的信心,进一步完善“1+N”政策体系,鼓励企业成为落实双碳目标的主力军。
本次课程内容丰富,引导同学们从国际政治经济视角分析全球气候治理问题。陈迎老师对全球气候治理研究有多年的深厚积累,授课内容生动翔实,旁征博引,引人入胜,激发了大家继续研究探索的兴趣,同学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课后师生合影留念。
(供稿人为2021级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博士生冯竞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