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首页|教学|活动| 教学

教学

《气候变化经济学》第一讲:气候变化的科学基础与认知

时间:2021-10-13 来源:生态文明研究所

  2021年9月24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生态文明研究系开设的《气候变化经济学》课程在良乡高教园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教学楼108教室正式开讲。第一讲:气候变化的科学基础与认知,由生态文明研究系陈迎教授讲授。生态文明研究系在读博士生和硕士生现场参加了本次授课。

  主讲人简介:

  陈迎,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全球环境治理、可持续发展经济学、低碳发展和气候政策。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五次和第六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第三工作组主要作者。第四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第三卷(减缓)首席作者,第三次气候变化科学评估报告《中国气候和生态环境演变2021》第三卷(减缓)联合主编。中国社科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创新工程项目“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中国绿色低碳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首席研究员。未来地球计划中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气象学会气候变化与低碳发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环境学会环境经济分会副主任委员。

  《气候变化经济学》第一讲授课内容主要包括气候变化的科学基础、IPCC发展历程、中国对IPCC的贡献,以及IPCC评估报告的关键科学结论四部分。

  “1吨标煤燃烧约发电3000度,将排放约2.7吨二氧化碳”,陈迎教授从标煤排放因子出发,详细介绍了二氧化碳排放、温室效应、天气和气候等科学知识,并通过大量数据、图片及实例系统讲解了气候变化以及带来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水资源、粮食安全、人类健康、生态系统等方面的影响和风险。陈教授特别指出,引起气候变化的原因既有自然的,也有人为的,从不同的时间尺度上看很可能形成不同的认识,“人类活动是造成近百年来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已成为主流科学界的基本共识 。

  第二和第三部分,陈教授带领大家全面了解了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成立由来、主要职能、组织框架、工作原则,及其系列出版物的主要贡献。陈教授还通过回顾国际气候进程,对比IPCC历次评估报告的框架和结论指出,IPCC评估报告的主题不断拓展,对全球气候变暖及归因的结论不断强化。此外,陈迎教授还以亲身经历介绍了中国作者参与IPCC的感受和贡献。

  第四部分,陈迎教授重点对IPCC 1.5℃特别报告和最新发布的第六次评估报告(AR6)第一工作组报告的内容框架和关键科学结论进行了全面和深入的解读。例如,比较全球升温1.5℃和2℃的不同风险和实现1.5℃和2℃的排放路径;讲解了IPCC有关气候变化影响与风险的概念分析框架、气候恢复力路径和转型、减缓与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之间的协同效应和权衡取舍等气候变化经济学的重要方法和问题。最后,陈教授总结指出,气候变化经济学是一个建立在气候变化科学认知基础上的新兴交叉性学科,是一片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新研究领域,但应对气候变化还需要融入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和政策框架。在答疑环节,陈老师细致回答了同学们提出的关于森林碳汇、减排、适应等方面的问题。

  课后同学们纷纷表示,通过此讲内容,不仅学到了气候变化的科学知识,提升了对气候变化影响与风险的认知,还对气候变化领域的基本框架和关键问题有了初步了解,后续将围绕这些问题继续学习和思考。

  后记:《气候变化经济学》课程依托生态文明研究所气候变化经济学研究团队开展建设,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气候变化经济学优势学科建设继《气候变化经济学导论》及系列教材公开出版之后的又一重要成果。本课程共十二讲,主讲人均为导论及系列教材的主编和主要作者。欢迎对气候变化感兴趣的同学和社会人士参加学习。

  供稿人:吕献红

  

LINK

相关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13869号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王府井大街27号

邮编:100710

  •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