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首页|动态| 学术前沿

学术前沿

气候变化经济学研究步入新境界

时间:2022-09-02 来源:《社科院专刊》2022年9月2日总第615期

 

  8月26日,2022气候变化经济学学术研讨会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北京、昆明两地举行。来自多个研究单位、高校的近50位专家学者和学术期刊代表参加会议,围绕生态文明与碳中和、《气候变化经济学》系列教材理论前沿及教学实践等进行分享和交流。

  为气候变化经济学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中国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承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双碳”目标带动了国内向碳中和经济转型与相关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在此背景下,气候变化经济学研究也步入了新的境界。

  “气候变化经济学起源于全球变暖的现实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潘家华表示,与工业文明通过耗减自然促进发展不同,生态文明采用的是增值自然的解决方案。现有研究往往将碳作为刚性约束,忽视了零碳带来的各种收益、就业和财富积累。他强调,碳中和并不只是刚性约束,更是发展机遇,气候变化经济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认识深化和实践创新不断走向新的高度。中国学者应率先改变观念,进一步探讨、梳理深层次的理论问题,为推动气候变化经济学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党委书记杨开忠以“超越卡亚公式”为题,指出当前碳达峰碳中和路径的普遍视角是倾向强调提升能效、加速能源替代。从生态文明建设对发展方式的要求来看,这一逻辑有其肤浅之处,其理论依据是日本学者1989年提出的卡亚公式,即将二氧化碳排放量分解为人口、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碳强度四个主要影响因素。然而,该公式存在未考虑生态系统的贡献、忽视国土空间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忽视循环经济、片面强调生产消费过程去碳化等问题。杨开忠将空间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与“双碳”目标相结合,构造了考虑运距和运量的新公式,并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进行比较,有利于理解和把握“双碳”实践的不同方向和领域。

  实现生态产品价值最大化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一些地区发挥生态环境和气候资源优势、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实践得到了与会学者的关注。西南林业大学校长郭辉军表示,生态文明建设是应对气候变化的现实选择。云南省发展生态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2017年10月,一只稀有的鹳嘴翡翠鸟在德宏州那邦湿地出现,吸引了近3000名鸟类爱好者前往观测、拍摄,为当地带来至少50万元的旅游经济效益。郭辉军认为,这是云南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最好例证。

  苏马荡是湖北省利川市一个风景优美的土家族村落,平均海拔达1500米,夏季温度保持在22℃左右。当地经过十余年发展,建成了150多个避暑小区,2022年夏季迎来游客超30万人。在中国气象局气象发展与规划院研究员姜海如看来,苏马荡的“避暑经济”是优质生态气候产品价值实现的典型范例。优质生态气候产品是一种有地域和时空局限的稀缺品。实现优质生态气候产品价值,需要加强地理生态气候标识保护和品牌化建设,突出产品特色,延展产业链和配套设施建设,强调多元主体和全民共享。

  陕西师范大学青年学者刘杰基于重庆市的社会调查发现,相比普通鸡蛋,消费者愿意为贴有“有机”“散养”及“营养增强”生态标签的鸡蛋多支付375%的溢价。刘杰认为,这说明随着人们对美好物质生活的需求不断提升,生态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潜力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协同推进碳中和与气候适应

  我国是气候变化敏感区和影响显著区。2022年6月,生态环境部等17部门联合发布《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提出新时期中国要深入推进气候适应型试点、建成气候适应型社会等目标。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研究员郑艳看来,在“双碳”目标背景下,该文件的出台意义重大。与碳减排相比,气候适应行动具有较强的地方特色或部门特色。气候适应是典型的绿色产业,碳中和路径设计应协同考虑气候风险和适应需求,警惕借碳达峰之机“冲高峰”上项目、搞运动式降碳、过度泛化降碳等现象,避免这些不良现象对欠发达地区造成影响。同时,还应积极发展气象服务、气候康养旅游、有机农林业等气候适应型经济。

  与会专家对生态资源丰富和气候敏感地区的绿色发展之路提出了思考和建议。西南林业大学经管学院副教授付伟分析了全国31个省域近10年来林业发展与生态安全的动态变化,认为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我国多数省份林产业和森林生态之间共生改善趋势显著。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党校(西藏自治区行政学院)青年学者王匀介绍了西藏在协同实现生态文明高地建设和现代化目标方面的成功经验。

  在前沿进展与教学分享环节,来自《气候变化经济学》系列教材核心编写团队的主编分享了最新研究成果,并结合气候变化经济学“三大体系”建设,就夯实学科理论、开展教学实践、推动人才培养、搭建国内学术交流平台、加强科普宣传等提出建议。

  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智库云南中心、西南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云南省社区林业与农村发展学会共同主办。

  责任编辑:陈静

LINK

相关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13869号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王府井大街27号

邮编:100710

  •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