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首页|动态| 学术前沿

学术前沿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讨会|分论坛二:新时代新征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时间:2022-12-27 来源:中国环境报
    
以老秦人的“拧劲儿”推动绿色发展
陕西省委常委、省人民政府副省长 王琳
  党的十八大以来,陕西省委、省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坚持高站位当好秦岭生态卫士、高水平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高标准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高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全省生态环境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三秦大地变得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陕西生态环境保护,不仅关系自身发展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而且关系到全国生态环境大局。面对新形势、新任务,陕西省将不折不扣把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美丽中国建设的新部署新要求落到实处,以老秦人的“拧劲儿”大力推动绿色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奋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谱写陕西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一是坚持生态优先、生态为民。集中攻克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二是坚持绿色理念、绿色发展。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促进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共赢。三是坚持转型优化、服务全局。健全完善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的制度安排和统筹协调机制,持续提高绿色低碳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四是坚持系统治理、深化保护。充分考虑区域资源分布和产业分工的客观现实,聚力在大气污染防治、秦岭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等方面重点突破,稳步提升。
 
  美丽天津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天津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杨兵
  党的十八大以来,天津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统筹推进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生态环境质量实现全局性、历史性、突破性好转,美丽天津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一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成立生态环保委、攻坚战指挥部、生态环保督察工作领导小组等议事协调机构,实行生态环境保护联系点制度,制定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细化目标任务,形成“1+3+8”的攻坚行动框架。加强调度推动,坚持清单化管理、项目化推进、工程化落实。
  二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取得显著成效。有效破解园区、钢铁“两个围城”,建设“公转铁+散改集”双示范港口。突出燃煤、工业、机动车、扬尘、新建项目“五控”治气,控源、治污、扩容、严管“四措”治水,陆海统筹治污、生态保护修复、环境风险防范“三招”治海,农用地、建设用地“两防”治土。市、区两级生态环境部门全部设立公安驻环保工作组,严厉打击生态环境违法犯罪行为。
  三是推动绿色发展,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天津。构建“三区两带中屏障”的国土空间生态格局,大力实施“871”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推动传统行业绿色化、低碳化改造,工业园区循环化、清洁化改造,强化工业园区、重点行业碳排放和污染排放强度评价。研究制定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继续扩大碳排放权交易试点行业范围。研发推广降碳减污、污染治理新技术新模式。
  
奋力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四川篇章
  四川省人民政府副省长 田庆盈
  四川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导,将“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作为鲜明导向,加快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支撑四川现代化建设的重点任务,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四川篇章。
  始终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注重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四川省优化结构调整提速增效,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用生态环境“含绿量”提升产业“含金量”。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四川省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呈现更多“窗含西岭千秋雪”的盛景,持续守护一江清水浩荡东流。
  始终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秉持生命共同体理念。四川省加快生态保护修复,着力构建“四区八带多点”生态安全格局,优化生态保护空间格局,全力打造国家公园靓丽名片,扎实推进“两山”理论四川实践,不断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
  始终坚持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构建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一体考核的制度机制。四川省先后出台30余个改革方案和50余部地方法规、政策、规划,建立起具有“四梁八柱”性质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生态环境治理能力有效提升。
  四川省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树牢上游意识,扛起上游责任,努力绘就巴山绿、蜀水清、天府蓝的美丽画卷。
 
  全力打造生态文明高地
  青海省人民政府副省长 刘涛
  青海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主要生态产品输出地和供给地,肩负着全面筑牢国家生态安全根基、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任务。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进程中,青海省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必须体现担当、展现作为。
  第一,深刻领悟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切实把握实现路径和方式。注重从系统性、整体性、结构性的维度认识和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坚决筑牢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努力建设青藏高原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示范样板。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的转变带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转型;必须坚持生态保护第一,一切产业、经济活动都必须有利于促进生态良性发展。
  第二,客观分析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现实基础,切实找准自身优势弱项。青海省保持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定力,高质量建设国家公园示范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扎实推进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持续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不断深化生态环境宣传教育,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打下了坚实基础。
  第三,全面把握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思想方法,切实落细重点任务举措。未来将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全力打造生态文明高地,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推动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格局,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青海篇章。
 
  绘就美丽山西画卷
  山西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 丁永平
  山西省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山西重要讲话与指示精神,突出精准、科学、依法治污,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不断绘就表里山河生态新画卷。
  一是坚持不懈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山西省始终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实施碳达峰碳中和山西行动,擦亮山西资源型地区转型综改试验区、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金字招牌”,同步推进产业转型、数字转型,持续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加速数智赋能三次产业发展。
  二是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山西省以“一泓清水入黄河”汾河流域大保护大修复大治理工程为牵引,实施汾河太原晋中段水质提升等300余项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工程,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力度。强化受污染耕地和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积极推进“无废城市”试点建设。
  三是加快提升生态系统质量步伐。山西省以生态省建设为牵引,深入推进“两山七河一流域”生态修复治理,抓好丘陵沟壑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持续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完善以国家公园为主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严防环境风险,强化风险预警监测和应急响应。
  四是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山西省积极搭建生态环境保护的“四梁八柱”,编制实施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深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协同发力,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推动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环境治理的良好格局。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加快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财政部资环司副司长 邢朝虹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仅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要内容,也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大成果。
  做好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坚定信仰者。作为财政部门资环领域工作者,我们自觉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切实用以武装头脑,指导财政各方面工作。严格对标对表,科学把握当前和今后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不断完善政策措施,确保财政支持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做好绿色发展理念的忠实践行者。财政部门忠实践行新发展理念,加大投入、完善机制,推进财税体制纵深改革,保障国之大者、国之大事、国之大计落实落地。一是加大资金支持,统筹污染防治、生态修复和绿色低碳发展。二是完善税收政策,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的税收政策。三是强化多元引导,发挥财政政策的引导和放大作用,推动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更好结合。四是强化改革创新,通过改革创新推动解决生态环境领域重点难点问题。
  做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积极推动者。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摒弃西方发达国家大量消耗能源资源的旧方式,必须立足我国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力相对较弱的基本国情,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经济社会发展。
  下一步,作为财政部门资环领域工作者,将持续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上来,服务保障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各项决策部署落实落地。
 
  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自然资源部综合司副司长 王爱民
  党的二十大指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自然资源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自然资源管理工作的根本遵循,坚定不移、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一是统筹推进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设,加快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自然资源部加快推进“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设。坚持底线思维,统筹划定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统筹发展与安全,在坚守安全底线基础上支撑高质量发展,着力优化国土空间发展格局。
  二是强化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促进发展方式绿色转型。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要大力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自然资源部坚持从资源利用这个源头抓起,严控增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提升效率,不断提高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三是加大生态保护修复力度,促进美丽中国建设。自然资源部会同国家林草局,推动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布局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自然资源部部署实施44个山水林田湖草沙的系统保护修复工程。大力开展矿山生态保护修复、蓝色海湾整治行动和海岸带保护修复、红树林保护修复等专项行动,推动生态保护修复。
  自然资源部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作出新的贡献。
 
  加快推进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
  水利部水资源管理司副司长 杜丙照
  地下水具有重要的资源属性和生态功能,在保障城乡生活生产供水、支持经济社会发展和维系良好生态环境中具有重要作用。
  近年来,水利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组织编制地下水利用与保护规划,完善法律法规标准体系,推进地下水取用水问题整治。全面加强地下水监测,严格地下水管理监督检查考核,开展超采区地下水水位变化通报,建立地下水取水总量、水位“双控”指标体系。全国地下水年开采量从2012年最高的1133.8亿立方米,回落至2021年的853.8亿立方米,下降了24.7%。
  水利部将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超采区域因地制宜、精准施策,通过采取“一减、一增”综合治理措施,为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水安全保障。
  一是持续推进华北及其他重点区域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深化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力争到2025年,治理区绝大部分区域地下水水位回升或保持稳定。推进10个重点区域超采治理,推动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二是完善地下水超采评价划定机制。组织开展新一轮地下水超采区划定工作,明确地下水禁止开采区、限制开采区范围。建立超采区动态评价机制。三是实行地下水取水总量、水位控制。力争2023年完成全国地下水取用水总量、水位控制指标确定工作。四是强化地下水监管。完善地下水管理配套制度、政策。完善优化地下水水位变化通报机制,督促地方人民政府落实地下水保护和超采治理责任。充分发挥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的作用,引导地方加强水资源监督、检查和考核。
  
扎实推进乡村生态振兴
  农业农村部科教司副司长 张振华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农业农村部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扎实推进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助力乡村生态振兴。
  一是深入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内涵,切实增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自觉性。准确把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农村发展方式。不断深化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知,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要求贯穿到农业生产的各领域、全过程。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全面激发农业绿色低碳发展内生动力。加快构建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加快突出环境问题治理,集中攻克老百姓身边的农业突出环境问题。
  二是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推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取得积极成效。不断完善政策制度,推动出台《“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等。深入实施重大行动,推进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秸秆综合利用等行动。持续强化科技支撑,组建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等科技创新联盟。有序开展监测评估,完成第二次全国农业污染源普查工作,全面开展外来入侵物种普查。
  三是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不断提升农业生态环境治理能力。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大力发展生态低碳农业,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抓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加强秸秆肥料化、饲料化、能源化利用,强化农膜污染治理。加强农业资源养护修复,深入实施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推进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等。实施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持续开展村庄清洁行动。
  
坚持保护优先 突出价值转化
  浙江省丽水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叶伯军
  丽水市始终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迭代推进生态治理、保护修复与价值转化,着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典范,努力建设绿水青山与共同富裕相得益彰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丽水。
  一是始终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作为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根本落脚,着力打造诗画浙江大花园最美核心区。在浙江省率先制定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率先建立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终身追究制度。将山水、田园、文化元素融入城市规划,匠心打造“丽水山居图”。
  二是始终把“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作为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关键理念,着力打造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引领区。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发展规划、建设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引领区行动方案等重大战略规划,发布全国首个地市级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在全国率先完成全市域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瓯江山水工程”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第二阶段会议上向全世界进行展示。
  三是始终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作为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重大原则,着力打造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示范区。持续打响“丽水山耕”区域公用品牌,成功推出“丽水山泉”天然矿泉水系列产品,发布“丽水山居”放心民宿服务标准,联动打造“丽水山景”乡村旅游品牌。发布全国首份山区市GEP核算地方标准,开展市、县、18个试点乡镇和试点村GEP核算。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
  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党委书记 杨开忠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道路就是中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深刻理解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应从六个基本方面弄清楚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与西方生态现代化道路的异同。
  第一,什么是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西方生态现代化都是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型,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的,是从不发达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型。第二,为谁建设生态文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以人民为中心,同时顺应自然、坚持把人类活动保持在自然容许的限度内;而西方生态现代化道路以资本为中心,强调控制自然。第三,建设怎样的生态文明。中国建设的是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生态文明,强调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强调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第四,怎样建设生态文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强调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制度创新为动力的全面创新。第五,在哪里建设生态文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西方生态现代化道路都重视空间治理,坚持空间均衡理念,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相对强调生态承载力、以土地公有为基础、治理体系全面。第六,谁来建设生态文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坚持“自然而然、有效市场、有为政府、和谐社会”协同共治,维护和践行多边主义。
  总之,中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为人类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新的选择,对复兴民族、造福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深刻认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张云飞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这是我们党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内在要求的科学认识成果。我们必须将之作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最高原则,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持续性、全面性、超越性、优越性。
  能否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至关重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共同构成了生态文明理念。只有将这一理念转化和上升为其内在要求,才能夯实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生态基石。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以人民群众共有共建共治共享为内容和特征的生态文明。只有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置入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中,确保人民性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质要求,才能避免和消除以资本为中心的西方现代化国家的局限和弊端。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就是要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强国,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和全面提升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同时,我们不仅坚持建设美丽中国,而且积极推动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只有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上升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才能确保实现这一目标。

LINK

相关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13869号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王府井大街27号

邮编:100710

  •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