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首页|动态| 学术前沿

学术前沿

中国社科院专家陈迎:科学看待“减碳”目标,避免绿色转型“走偏”“走样”

时间:2021-11-22 来源:南方日报、南方+客户端

  日前,《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六次缔约方大会(COP26)上,世界气象组织发布《2021年全球气候状况》报告显示,2020年,全球温室气体浓度升至新高。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的浓度分别比工业化之前高出149%、262%和123%,2021年仍会继续上升。

  在此之前,《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到2025年,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初步形成,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到2060年,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和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全面建立,碳中和目标顺利实现。

  “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碳达峰、碳中和的机遇大于挑战。”中国社科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迎表示,要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坚定不移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发挥广东在绿色技术、绿色金融等方面优势,从产业结构的源头进行管控、调整,推动产业向中高端、绿色化发展,而不能把减碳压力堆积在排放末端。

  

 

  处理好三个关系,避免绿色转型“走偏”

  南方日报:此前一段时间,全国个别地方出现“拉闸限电”现象。《意见》特别强调,在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中,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应如何理解?

  陈迎:《意见》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就是要以新发展理念指导“双碳”工作,可以在推进落实的过程中,最大程度避免由于对政策理解的不完整、不准确、不全面造成的走偏、走样。特别是,《意见》强调要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这也正是工作难点所在。

  绿色低碳转型是一项非常有挑战性的重大工作,需要不断积累总结经验。此前,部分地方由于经验不足,在推进落实“双碳”目标中出现了一些风险、波动,甚至少数人动摇了实现“双碳”目标的信心,对降低煤炭等化石能源消费的工作产生了一些误解。

  如果煤炭等化石能源占比不变,碳中和就不可能实现,目前,可再生能源发展很快,但还不够强,在智能电网等方面还存在很多制约因素,因此,一要坚持能源“去煤化”的方向不动摇,要认识到疫情下部分行业的产能快速扩张有着明显的短期因素;二要明确在推进时不能太急躁冒进,不能“一刀切”,不能运动式“减碳”;三是要注重技术储备和产业结构转化,在汲取以往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更稳妥更有力地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南方日报:根据《意见》,在具体实施路径的规划上有何特点?

  陈迎:《意见》作为实现“双碳”目标的全局性、纲领性文件,层级最高,覆盖最全,体现出三个鲜明的特点:一是体现落实“双碳”目标的全局性,层次高、领域宽,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不只是能源绿色转型的问题,也不是任何一个单部门所能实现的工作;二是体现绿色低碳转型的长期性,对于社会经济发展来说,政策需要有稳定性、可预见性,此次文件给出了2060年非化石能源占比80%等长期目标,给各行业和全社会发展吃了一颗“定心丸”;三是体现协调性,文件提出11方面、30多项重点任务,明确路线图、施工图,覆盖深度调整产业结构、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等丰富内容。

  在具体实施中,要特别注重科普宣传,这对提高全民科学素养至关重要。应该把科普宣传作为推进落实“双碳”目标的重要一环,提高对“双碳”目标的认识。我们团队在工作中发现,社会各方面对了解“双碳”目标的需求非常强烈。现在很多人对“双碳”目标存在认识偏差和误区,对其重要性、必要性、全局性等认识不足。非常有必要将“双碳”目标的相关内容纳入全民教育体系中统筹安排,针对不同对象的不同需求,开展不同形式的宣传教育,特别是青少年群体,他们才是未来实现碳中和目标的主力军,也是碳中和世界的主人翁。

  高质量实现碳达峰,尽快进入稳定下降通道

  南方日报:此次COP26期间,中美联合发表了格拉斯哥宣言,进一步按照“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下双方开展各自的国内行动、加强双边合作,共同推动气候变化多边进程。落实这一工作,我们面临哪些困难?

  陈迎:我们最大的挑战在于,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从碳达峰到碳中和需要实现规模最大的降幅,而且要以最快的速度完成。

  可以看到,《意见》描绘了分阶段实施的蓝图。以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为例,2025年、2030年、2060年分别要达到20%、25%、80%。到2030年达峰之前,还有一个爬坡的过程,但是2030年的碳达峰必须是高质量的达峰,不能长期处在碳排放高位徘徊,而是要达峰后尽快进入稳定下降的通道,这就要求从现在开始大力促进真正的绿色低碳发展转型,做好技术储备,而不是采取短期行为,或者临时性的应付。

  南方日报:科技创新在绿色低碳转型中具有重要作用。很多技术都是当前全球科技竞争的热点。

  陈迎:是这样的。很多发达国家已经实现碳达峰,正在从碳达峰迈向碳中和,但不论处在哪个阶段,各国围绕碳中和技术的技术竞争都非常激烈。

  我国有很好的绿色发展基础,在风能、太阳能等领域已经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在新能源汽车等方面也不断取得技术和产业突破。未来,一要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制度优势,推进关键领域的重大科技创新攻关,二要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大力推动绿色技术的推广应用,实现政府和市场两手发力的“双轮驱动”。

  南方日报:在加快绿色技术研发和推广的同时,《意见》还提出,把节约能源资源放在首位,实行全面节约战略,持续降低单位产出能源资源消耗和碳排放。这是出于怎样的考虑?

  陈迎:节约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当前不仅没有过时,而且被赋予了新的意义。不必要的能源资源消耗都应该节约下来,做更有价值的事。可再生能源产生的 “绿电”同样是宝贵的能源,也要有节约的意识。

  从能源供需来说,节约意味着把稀缺资源放在更高效的地方,产生更高的附加值,就等于提高利用效率。节约也能减轻能源和资源供应的压力,相当于扩大产能。未来,能耗指标本身将是很稀缺的经济发展资源,这就要求各地区一方面要注重节约,一方面也要衡量经济发展的投入成本,让资源使用更高效。

  须加强产业源头管控,不能把减碳压力堆在排放末端

  南方日报:近年来,国际社会逐渐把碳排放权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权来看待。我国应如何实现经济发展特别是产业升级与绿色转型的齐头并进?

  陈迎:优化产业结构是长期方向,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双碳”目标提出后,个别地方在观念认识上存在误解,仍有着短期抢上高耗能项目的发展冲动。《意见》强调限制高耗能项目盲目发展,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也是对这些现象的及时纠偏。

  产业结构具有很强的稳定性,结构转型也就具有长期性,如果在高耗能项目建设上把控不严,会导致经济发展长期依赖高碳行业,增加未来减碳的难度。现在虽然碳捕获、碳存储的新技术不断涌现,但不能把减碳压力堆积在排放末端,而是更多从产业结构的源头管控、调整,特别是避免重复建设和不必要的大拆大建,避免高碳低端、缺乏长期市场需求的产能扩张,减少钢筋水泥等消耗,从而减少产业上游的碳排放。

  南方日报:强化绿色低碳发展导向和任务要求,也为相关产业带来巨大机遇。对广东有何建议?

  陈迎:《意见》提出,在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区域重大战略实施中,强化绿色低碳发展导向和任务要求。根据各地实际分类施策,鼓励主动作为、率先达峰。

  从全国来看,广东在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等领域都处于靠前位置。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碳达峰、碳中和的机遇大于挑战,深圳正在建设的国际低碳城等,都是在不断摸索、积累绿色转型的发展经验。

  在落实“双碳”目标中,广东应该给自己制定高标准,坚定不移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发挥其在绿色技术、绿色金融等方面优势,让产业不断绿色化并向着中高端发展。

  【记者】王彪

  【实习生】 杨碧泓

  【海报设计】彭晓 甘展平

LINK

相关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13869号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王府井大街27号

邮编:100710

  • 官方微信